姊妹校。K8凱發國際,凱發K8國際,凱發K8旗艦廳AG登錄,自然科學!凱發K8旗艦廳AG,凱發K8國際,,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在試行文科一級教授選拔機制的基礎上加快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過渡。
在沒有“文科院士”稱號的情況下,文科一級教授已然是人文科學領域的“最高稱號”。設立“文科院士”的話題,也再次回到眾人的視野。“院士”是我國最高的學術榮譽稱號河村彩,如今,我國的“兩院院士”制度已然成熟,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卻沒有與之相並列的“文科院士”。
“院士”稱號,代表著某一研究領域的至高榮譽。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車之兩輪河村彩、鳥之二翼其一的人文社科領域,放眼世界,其實很多國家或地區都設置有“文科院士”。
以日本為例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日本學士院(The Japan Academy)是日本最高的學術機構由“會員(Members)”組成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會員為終身榮譽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會員根據所屬專業不同,分為人文與社會科學部和純科學及其應用學部。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並在其中設立了哲學社會科學學部。1955年,遴選出首批61位來自人文社會科學各相關學科領域的學部委員,其功能相當于中國的文科院士。
1955年6月7日河村彩,國務院總理週恩來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上作重要講話。(圖源:中國科學院)
1977年,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成立。此後並沒有實行院士制,也未沿襲過去的學部委員制。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開始選舉工程技術領域內的傑出學者為院士,並將原先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各學部選出的學部委員和新增選的成員,統稱為院士。但是對原先的哲學社會科學各相關學科領域內選出的學部委員,沒有明確他們的院士身份。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恢復學部委員制,但遴選機制並未面向整個學界和社會,因而所得到的國內外認可度並不是很高,也未能使這些學部委員享受到類似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相應待遇。
院士稱號一般授予那些在學術或技術應用上具有重大或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專家。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標準和條件,有“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通常,這類貢獻需要通過實際成果來展現。例如開創了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錢學森院士,解決了全國乃至全球人民的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入口,中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黃旭華院士……
然而,人文社科的成果大多以理論和思辨為主,在具體量化和評價標準上,不好衡量。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更為直接、明顯,人文社科領域的轉化,是間接而隱晦的。“文科院士”的成果評估,更為困難。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文社科領域獨有的“主觀”問題。同行評議是國際上通用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評價的經典做法,但人文社科領域存在不少“認同”上的障礙,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評判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很難評判出孰優孰劣。同行評議盡管是一種主觀的方法,但在人文社科評價領域尚沒有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王寧的《再論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及評價標準》一文指出,無論是民國時期的中央研究院遴選出的人文組28位院士,如胡適、郭沫若等,還是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的61人,如季羨林、茅盾等,不難看出當時遴選文科院士的一些標準:
(3)他們大都有著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廣泛的國內外影響。其中有些學者已經載入中國現當代學術史冊,其學術成就留存後世。
這說明,人文社會科學院士的評價是可行的,但標準極高、評選極難,這也是我國在人文社科領域無法設立院士的部分原因。
世界各主要人文社會科學大國和強國都有著自己的獨特榮譽學銜機制,即院士制,這不僅是對從事科學和人文學術研究的學者的最高褒獎,同時也標志著一個國家在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內所達到的水平的一種自信。王寧認為,中國應實行自己的人文社會科學院士制。
2003年,教育部開始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鼓勵高校從實際出發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並給予與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院士相應的待遇。在此之後,各高校紛紛行動,文科資深教授、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一級教授等崗位隨之設立。
2004年,武漢大學在全國率先遴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比照兩院院士標準遴選,受聘者享受與院士相同待遇。
2009年河村彩,中國人民大學制定了《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教授一級崗位聘用實施辦法》,在校內正式啟動設置並聘任人文社會科學教授一級崗位工作。此前2006年開始的人事制度改革對應的一級崗,理工科就是院士河村彩,而人文社會科學過去沒有院士,所以沒有對應聘任。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劉偉指出,“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一級崗位教授,相當于評院士。”
我國設立文科院士的呼聲,也從未停止。兩會會議中,也多次見到文科院士、文科一級教授的相關建議。2017年,全國政協委員、時任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的馬敏就提出,要盡快設立“文科院士”。
2022年,全國人大代表、時任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的沈滿洪提交關于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法》的議案,建議增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
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陳眾議建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牽頭並在人社部的指導和協同下制定選拔機制,在試行文科一級教授選拔機制的基礎上加快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過渡。
對于設立“文科院士”制度的呼籲,無疑也是對那些擁有傑出成就的文科學者們的認可與重視。展望未來,無論“文科院士”設立與否,我們期待更多年輕學者投身人文社科領域,為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文科院士”不僅僅是一頂帽子,是對于文科系統創新能力與成果的呼聲,也是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德才兼備的學者的呼喚。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